
文/職人編輯部
近幾年電競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,許多小孩也以電競為生涯目標,在家裡玩手機、玩遊戲,但看在不熟悉電競的家長眼裡卻十分頭痛,時常成為親子之間起口角的緣由,面對孩子說「這是我的夢想」、「你不懂」的控訴時真的束手無策,對於孩子口中的陌生產業充滿疑問,成為許多家長每天的教養煩惱。但到底「電競」這兩個字代表的是什麼?孩子把這個當成目標真的沒問題嗎?身為一個老師以及社工,我時常遇到同樣的問題,而電競與設計、表演藝術、餐飲觀光特別容易成為孩子想不到方向時的避風港,所以如何確認孩子對於電競真的喜好,或者只是對於當下的逃避,也正在不停地找尋合適的方法。不過在進行釐清以前,我們必須承認,電競是一個「正經」而且有出路的選擇。
而在這篇文章,我們將藉由現為電競教練的臺灣初代電競選手黃鈺勝(G1 SEASON2 英雄聯盟世界賽 台灣區第二名)的專訪來了解臺灣的電競產業與相關科系現況,讓我們釐清,當前的臺灣到底準備好了沒?孩子要怎麼踏上電競之路?家長又要如何面對孩子提出自己不熟悉夢想的當下呢?
主編:請問在還沒有電競的時代,你是如何接觸到電競,然後成為選手的呢?
鈺勝:我從國小就開始打魔獸爭霸、三國、信長,小時候都會跑去網咖打,後來就開始打英雄聯盟,當然一開始家人也不了解,以前都會被阿嬤捏耳朵,在那個時代比起當下更是艱難。
在開始玩英雄聯盟以後,我開始迷上「打積分」、拼排名,其實也沒有什麼原因,就只是很想要變強,每次打完都會做紀錄,直到我把積分打到兩千多分以後,ahq(ahq電子競技俱樂部)就找上我,去當業餘選手。開始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,直到 2012 年打到臺灣區的預選賽(G1 英雄聯盟世界大賽)輸給當年的冠軍隊 TPA (台北暗殺星,Taipei Assassins),以亞軍飲恨沒有參加世界大賽。在那一年,TPA 也奪下世界冠軍,開啟了所謂的「大電競時代」。
從那一年開始,臺灣才終於看到電競這個產業的巨大,以及台灣的可能性。從民間企業到政府,出現了許多跟電競相關的事物,從企業參與、開設電競相關科系、電競主播培訓、開設電競替代役,都是在那一次世界冠軍以後,看到了韓國、美國的蓬勃發展而學習與跟進。
遊戲競賽就像是運動項目一樣,隨著近幾年快速發展,比賽和項目都越來越多,除了五打五的DOTA競賽,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戰略遊戲、卡牌遊戲、設計遊戲陸續出現正式比賽、世界比賽,成為可以媲美世界型運動賽事的去球競技項目。
主編:雖然從小就開始打電動,但還是有持續升學,想請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決定兼顧課業與電競?
鈺勝:高中三年主要還是在學攝影,因為家裡沒有電腦,所以只好在放學後去網咖打電腦,對當時的自己來說玩遊戲是興趣,從來不會跟朋友打,每次都很認真的在專研遊戲的技巧,一心想要提升自己的等級與高手對戰,一路進到台服前一、兩百名,直到大一才被找去打電競,而在當時這還是一個沒什麼人知道的新工作。
在高中的時候課業與電競對我來說都很重要,沒想過能夠靠電競維生。直到後來,才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,在大一下學期選擇肄業專心比賽,跟著第一代的職業隊每天練習八到九小時,沒幾個月就打進英雄聯盟世界大賽台灣區預選賽的第二名,也很快的在比完賽後覺得自己實力沒有這麼強,不適合當選手決定退役。
說實在話,真正的電競比賽與一班國中生想像的差很多,是非常疲憊的,五個人一隊,每天都必須面對實力相當的對手,無時無刻都要和對方五人拼戰術、想對策,通常全神貫注打完兩場就精疲力竭了。而且與一般人不同,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有非常多人在同步觀看,每次失誤都是要遭受眾人唾棄,和「玩」遊戲有很大的落差,必須面對非常巨量的壓力。
目前在台灣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可以當電競選手,冠軍只有五個人,也只有冠軍能被看見。和運動選手一樣,台灣對於電競選手的支持太少,尤其在初期台灣人還不熟悉,第一代的選手很多都有不同的處境。
主編:哪些特質的小孩適合當電競選手?家長要怎麼看出自己小孩是真的把電競當一回事,適合嘗試這一條路?
鈺勝:電競選手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得非常「不服輸」,必須把輸贏看得非常重,必須要有很強烈的得失心。要願意反省和承認錯誤,才能在每一次的勝負中看到自己的勝負。
我覺得家長很難看得出來,因為家長就不懂。但應該給孩子機會述說自己的想法以及規劃,我相信家長一定能聽得出孩子是不是認真有在規劃,如果有,那就讓他為自己負責,讓他嘗試。但在「電競選手」這條路上,一定要和孩子達成協議,如果在約定的期限內沒有穩定進度、跟上規劃,那應該要讓孩子去尋找其他的方向。
例如每天讓孩子在完成作業後打兩個小時的電競,並且要求他在一定時間內提升等級與排名,如果一直無法達成,那就應該嘗試其他的路。
主編:要成為電競選手有多難?在學校教電競,你看到這些已經有高分排名的學生選手,有什麼樣的挑戰?
鈺勝:非常困難,你看台大每年有多少人進台大醫科?少說有一百多人,但能有幾個人可以成為電競選手?每年根本不到 50 個,各個項目加起來全部也不到 200 人。每個行業都一樣,想要成為頂尖的人都必須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鍛鍊、磨練,還要犧牲許多自由與娛樂,無論是什麼行業都一樣,而「電競選手」代表的就是這樣頂尖的人。只有排名前幾名的人才會被電競公司看到。
我覺得現在人最難的就是認錯。很難有人會願意認錯後檢討和改進,和一般人一樣,多半會先責怪別人,而不是看到自己的不足,所以在學校我都會告訴學生,也許他們以後都會比我厲害,但是你需要先擁有會檢討反省的態度,如果在遊戲中學到這樣的態度,就算以後不往這方向發展,也沒有一個職業能難倒你。
主編:很多家長會認為電競科就是要騙孩子去唸,賺學生錢,可能畢業後也不會什麼技能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?
鈺勝:真的有這樣的學校,我們學校也有限定成績,但成績如果真的不夠好,還是有可能在訓練過程中找到一些技巧開竅,很快就從「銀牌」升到「白金」也不是不可能。但還是得給他一個期限,要他看清自己,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。
老實說,真正高牌位的人也不用花每天五、六個小時玩遊戲,他只要勝率夠高,一天兩到三個小時就可以往上提升。如果每天花五、六個小時玩遊戲還無法提升自己的排名,那肯定是他的技術或反省能力不夠,一直在重複一樣的錯誤。不過很多小孩真的看不到自己的缺點,那就真的只是浪費時間。
不過有些孩子就算無法打到最前面的名次,他也能因為自己對於遊戲的深度了解,進到電競產業圈中的其他職業任職。可能轉職去做遊戲頻道、攻略祕技、分析師、電競選手經濟,所以在學校也是一樣,雖然沒辦法打到最強是無法進入學校的校隊,不過如果實力只是略遜,學校還是會教他們其他能力,幫助他們有辦法在未來擔任遊戲主播、賽評、導播、攝影,或是學習特效、頻道主。